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全国闻名的贫困山区。这里环境优美、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由于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技术落后,交通条件差,农业生产水平长期低而不稳,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80年代中期,皖属大别山区的贫困农民惊异地发现,每年都有一批自带干粮的城里人走进他们的田间地头,以火一样的热情,把科学技术这把开启致富之门的金钥匙无偿地交给了他们。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批人称为“播火人”。安徽农业大学生物工程系教授任立中老师便是这众多播火者中的一名优秀代表。
一
任立中自1960年从山东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就一直从事植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从80年代初开始,他逐渐对板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资料介绍,我省大别山区土质好、地力肥,尤其适合栗树种植.板栗产量也应当是比较高的。但实地考察的结果却大为不然,皖属大别山区种植了大面积的栗树,产量却长期低而不稳,为数众多的中老年栗树(20—100年)的空篷率竟高达50—90%,有的甚至达100%。
任老师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是农民不想提高板栗产量吗?显然不是,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连做梦都想让栗树结满果实,他们认真管理、精心呵护,待栗树如同婴儿。那么,原因只能是缺乏科学技术了,任老师眼前一亮,对,只有先突破“板栗空篷”之难题,才能更好地引导农民走上富裕大道。但是,“板栗空篷”一直是困扰学术界的一个“谜”。对其发生的机理,国际上也莫衷一是,想要突破,谈何容易。然而,任老师认准了一个理:任何一种自然现象背后,都必然隐含着一定的科学规律,只要我们下定决心、花大力气揭示出这一规律,任何复杂的自然现象都会得到令人信服的解答。于是,从1980年起,任老师开始了漫长、艰辛而细致的研究工作。
工作初期,任老师走的是一条和以往的研究者相同的路,自然也就得出了和过去的研究者相同的结论:受粉受精作用不良和遗传基因差是致使板栗空篷的决定性因素。于是他采用人工受粉和重新修剪等办法来促使板栗结实,没有成功。但任老师并不气馁。他清楚,科学之路充满艰辛,必须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经过反思,任老师调整了研究方案,在借鉴国内外板栗低产改造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栗树的花芽分化,胚珠发育、受粉受精、胚胎发育及营养生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的基础性研究。1983—1986年的板栗生产期间,任老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其它时间几乎都泡在了山区和实验室里,观察、采样、制片、记录、对比分析——枯燥的标本、单调的数据、无规律的生活常常使他头晕目眩,心闷乏力。然而,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七年的潜心钻研,任老师终于和同事们一起揭开了“板栗空篷之谜”,发现了板栗低产的两个主要原因。但对这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荣获安徽省科技二等奖的科研成果,任老师并没有过多的沉湎于喜悦之中,他又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生产空间,把“板栗空篷发生机理和调控技术”的研究进一步向生产实践延伸。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他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板栗丰产技术”。为了这项新的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了帮助弄明发展板栗生产,从1987年开始,任老师又走上了长达十几年的科技扶贫之路。
二
1987年,任老师第一次前往著名的将军县——金寨县开展扶贫工作。坐在公共汽车上,窄窄的山路坑坑洼洼,崎岖难行。从车窗望去,到处是悬崖深谷,汽车就像在空中奔驰,满目的绿色也遮掩不住旅客内心的恐慌。司机倒是见怪不怪,一边欣赏着音乐,一边把方向盘打得滴溜溜转。随着汽车的奔驰,人被抛上抛下,犹如腾云驾雾一般,好像随时都有被抛出去的可能。这种情况一般人尚难以支撑,瘦弱的任老师更有被颠出五脏六腑的感觉。到达县城后,还要转乘三轮车,这虽然不象坐公共汽车那样恐怖,但也要经历一番震颤的磨难。等到了扶贫点,任老师全身就像散了架似的难受,真想躺下来好好休息休息。但是强烈的责任心却驱使他顾不上休整,就拖着疲惫的身体下到了栗园里。十多年来,每次到扶贫示范点去都是这样的情景。然而,对任老师来说,身体上的疲惫算不了什么,而栗民们保守的思想观念和板栗的低产却使他的心头沉甸甸的。谈起当年的情景,任老师仍沉重地叹息道:“说起来你们恐怕难以置信,大片大片50年代栽种的栗树,枝叶繁茂,树干粗壮,普遍高约8米左右,而板栗产量却少的可怜,每棵树只有1.5公斤左右。”针时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粗放型的管理方式,任老师耐心地向栗农们宣讲起自己的“板栗丰产技术”,但是任凭你苦口婆心,憨实的栗农们就是不买你的帐:城里连块土地都没有,你这白白净净的瘦先生,难道还能真会中板栗?一时间抵触情绪很大。
面对着陈旧的传统观念和农民们的怀疑、误解,任老师没有气馁。他知道,传统的生产习惯已在农民们的心里根深蒂固,要想使农民信服自己,就得拿出真本事,用事实来说话。于是,他一面继续耐心地向农民讲述着新科技,一面在船冲乡外岭村一农民家选了棵栗树作对比实验。为提高实验效果,任老师亲自爬到树上进行观察、喷药。从没上过树的他站在树上,心里直发怵,两腿直打哆嗦。但他仍坚持肩背装满药水的手压喷雾器,小心翼翼地喷施自行研制的“板栗丰产素”。他的料学精神使许多人深受感动。几个月以后,这棵树挂果1352个,空篷率仅为8%,产量达30.5公斤。往年从没有挂过如此多果子的栗树,突然间硕果满枝,以至不堪重负,农民只好为它打下撑子。消息一传出,四周的干部、群众纷纷前来观看。一位老栗农激动地说:“我活了一辈子,从未见过结这么多果子的栗树!”从那以后,主动要求学习技术的栗农迅速增加,“板栗丰产技术”因此在金寨县迅速推开,并扩展到整个皖属大别山区。到1993年,“板栗丰产技术”共在我省大别山区推广面积30余万亩,累计净增产板栗2500万公斤,新增产值1.8亿多元,全区至少有1万余户贫困农民依靠“板栗丰产技术”走上了小康之路。如今,板栗已成为皖属大别山区“八大”支柱产业之一。分管科技工作的前副省长张润霞曾这样评价说:“没有安农大的板栗丰产技术,就没有我省大别山区的板栗支柱产业。”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没有任立中教授,就没有板栗丰产枝术,我省大别山区板栗产量低而不稳的状况就不会得到根本改变。由于此项技术推广应用的面积广,经济效益显著,国家教委于1992年授予他科技推广二等奖。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还以“揭开板栗空篷之谜”为名,把这项技术拍成了科教影片,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三
任老师为了扶贫事业,风雨兼程,呕心沥血,却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在1987年第一次到金寨时他就感到胸闷气喘、四肢乏力,并伴有一定程度的咳嗽。以后随着进山次数的增加,呼吸也越来越困难。然而,他从未把这些放在心上,总以为自己工作量大,过于疲劳,加上水土不服、高山反应等原因,这些现象在所难免。所以,每当身体难受时,他就随便吃上几粒药敷衍对付,呼吸特别困难时就稍事休息,很快又投入到工作当中。1990年春天,他翻山越岭,来到宿松县一农户家的栗园作示范,不知不觉暮色就笼罩了群山。因为第二天还要上课,所以他执意要连夜赶回县城。这家主人很过意不去,坚持要用自行车送他,任老师只好同意了。他坐在自行车后座上,任晚风吹拂,想使劳累一天的神经好好放松一下。突然,自行车一个急转弯,一群牛迎面而来。由于车速过快,又是下坡,再想刹车已经来不及了,说时迟,那时快,自行车一下就撞在了一头牛身上,毫无防备的任老师在惯性作用下被抛出了十几米远,当时就不能动弹。山区的夜晚路上不见行人,周围也没有人家,那位伤势较轻的农民带伤走到几里外的村里去找人,任老师一个人在山路边躺了4个多小时,春天的山野里一片寂静,偶尔从深山中传来一两声动物的叫声,却令人毛骨悚然。当他被护送到医院以后,首先想到的便是请人电话通知学校,做好学生课程的安排工作。这次事故,使他在床上躺了两个月。两个月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位农民的栗园中时,那他农民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1993年的例行体检中,任老师的家人请专家为他作了较全面的检查,发现他患有乙肝、高血脂等多种疾病,肺部亦有阴影。由于当时科技示范推广任务繁重,任老师只接受了简单的治疗后,不顾家人的反对,就带着一些药品又踏上了进山的道路。由于耽误了治疗的时机,胸闷、气喘,咳嗽越来越严重,到了1994年,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了,长时间说话都有些吃力,但他仍不肯休息。一天上午,在通往示范点的山路上,随行的栗农看到他直喘粗气,脸色蜡黄,冷汗直冒,便强行把他背下了山,并迅速送往医院。经诊断,他的肺部已经形成早期病变,医生要求他立即住院接受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不啻是一个晴天霹雳。在家人的强力监督下,他才躺在了手术台上,之后,又长期辅之以放疗、化疗.并大剂量服用许多他说不上名称的药物。肺部病灶是得到了有效的抑制,身体却更加虚弱了,只能卧床休息。
他没有想到,这一躺就是一年多的时间。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乡亲们没有忘记他。许多扶贫点的干群闻讯后,纷纷赶到合肥来探望他、安慰他,告诉他栗园里发生的变化,希望他安心养病,早日回到大别山来。老区干群的关心和期待给了他莫大的安慰,同时也给了他战胜病魔的勇气。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任老师始终放心不下的是示范点的工作。他觉得老区那一片片栗树就象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他,使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于是身体稍有恢复后,他就以书信、电话等方式与扶贫点联系,提醒栗农们应注意的问题。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任老师反复考虑的是这样的一个问题:扶贫帮困,什么是第一?他认为只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而不加以系统的培训,只教农民应该怎么做而不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做,那么脱贫致富奔小康就只能浮在表面。
于是,久病初愈的任老师又一次迫不及待地走进了大山。这一回,他在舒城县一次性示范推广板栗丰产技术1千余亩,为农民们树立了一个个活生生的样板。另一方面,他注重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把“治穷”和“治愚”紧密结合起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和同事们一道为当地农民举办了几十次科普培训班,选写了数万字的实用技术资料向农民宣讲,帮助农民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使示范片内的板栗产量大大提高,使栗农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前来示范片参观学习的干群络绎不绝,参加培训班学习的人数一次多于一次,到1997年已累计培训1万余人次,板栗丰产技术得到了迅速推广、普及和应用。
如今,示范片内勤劳的山区栗农们已经告别了贫困,走上了康庄大道。他们深知,如果没有任老师的板栗丰产技术这把金钥匙,他们不知还要在愚昧落后的沟坎里徘徊多久。
四
回顾“板栗丰产技术”示范推广所走过的道路,任老师既感到了成功的喜悦,也经历了数不清的艰辛。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他承担了研究生、本科生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申报了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所以,扶贫只能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十几年来,任老师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假日是在山村中度过的了,然而他对栗农的感情、对板栗丰产技术推广的热情却与日俱增。他执著地认为:“我的生命属于社会,我的技术属于栗农”。所以,十几年的科技扶贫工作,他从来没有向学校、上级或地方要过任何报酬,更不用说向贫困农民收取费用了。“我可以毫不谦虚地说,我们安农大科技人员参加扶贫,除了上级拨一点差旅费外,全部都是无偿服务。我们学校也因此多次被省里评为‘扶贫开发先进集体’。”谈及这个问题,任老师一脸的自豪。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他的工作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他多次获得全国、安徽省、合肥市“优秀科技人员”称号;多次受到国家教委、省政府、省科委的表彰;1994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荣获“振华科技扶贫奖”,并被评为“全国科技扶贫标兵”。近日,他作为安徽省唯一的“全国科技扶贫标兵”获奖者进京参加表彰会并进行经验交流。面对鲜花和荣誉,面对我们的采访,任老师谦虚地说:“其实,成绩都是在校系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取得的,我个人只是力所能及地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成绩是集体的,荣誉也应该是集体的。”他又强调说:“我的确没有什么好宣传的,要写就多写写其他同志吧!”
临别时,面对着厚厚的一摞荣誉证书,面对着壁橱里各种各样的药品,面对着任老师那清瘦、沧桑的面庞,笔者怀着深深的敬意,询问起他今后的打算,他不假思索地说:“只要我还能站起来走路,就一定要为山区农民多作贡献。”透过任老师深邃坚毅的目光,我们仿佛又看到他信心满怀,一边深深地呼吸着泥土的芳香,一边执拗地向大山更深处迈进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