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开始,我国连续4年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和社区任职,目前,共有20余万名大学生“村官”投身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出路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除了继续留村任职、考录公务员、另行择业、学习深造等“传统”的再就业途径之外,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这样既可以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又能留得住,从而逐步建立起大学毕业生真正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长效机制。综观当前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现状,依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其一,创业扶持政策的执行与落实有待规范。虽然部分地区已颁布了针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优惠政策,但很多优惠政策仍只停留在政策层面。原因是相关部门缺乏对扶持政策的宣传,导致政策信息传递不对称,执行与落实途径不畅通,致使很多大学生“村官”创业者不清楚如何获得优惠政策,不知道扶持政策的申请程序、办理部门。
其二,相关配套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从各地对创业政策的实际执行实际情况来看,相应配套措施的出台滞后。比如,大学生“村官”常常面临农村基层工作占用大量时间与创业所需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的矛盾。但在创业援助政策中,虽然允许大学生“村官”占用一定工作时间用于创业,但没有明确的可操作的规定,致使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仍然缺乏政策保证。
其三,创业者自身创业技能亟待提高。由于受专业、经历等方面的制约,大学生“村官”有知识缺创业技能、有热情缺创业经验的现象较为普遍。存在专业限制明显、工作经历单一、创业知识局限等现实困境。
其四,缺乏合适的创业项目。许多大学生“村官”有创业的美好愿望,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找准一个符合农村实际和大学生“村官”自身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创业项目较为困难。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和社区的工作条件、环境与资源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找到合适的创业项目,加之农村基层的信息来源渠道狭窄,对外界创业信息、创业项目等了解十分有限。
其五,基层创业环境有待改善。一部分基层党委政府担心大学生“村官”创业失败,要镇村“埋单”,在引导帮扶工作中放不开手脚;有些基层干部群众认为大学生“村官”工资由财政拨款,再对他们进行创业扶持,会引起一些人特别是失业大学生的不满;大学生“村官”的父母、亲友等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也不希望他们长期留在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