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2009年2月25日,执法人员(左)在查处一家没有任何手续的职业“黑中介”。当日,天津市区两级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公安、工商四部门执法人员联合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共查封和取缔职业“黑中介”100多家,收缴非法职业介绍资料近万份。新华社记者 刘海峰 摄
“急招国庆兼职手机促销员(8人),要求:吃苦耐劳,有责任心,男女不限,有促销经验者优先!可以发信息联系。工资:80元/天+提成,时间:周六、末,可长期做,联系人:陈小姐。”
江苏扬州某招聘网站上的这则信息,让许多希望勤工助学的大学生蠢蠢欲动,但下面用户名为“GUIDE”发的回帖,则给同学们提了醒:“此号码多次发布虚假信息,请不要相信。”
近日,一个昵称为“GUIDE”(中文意思为“引路人”)的网民,活跃在扬州各大兼职网站上,处处留下对兼职信息的评价。记者找到了这名网友,意外地发现,“GUIDE”不是一个人,而是由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7名大学生组成的“兼职就业打假联盟”。他们这么做,是为了替扬州的大学生分清兼职信息的真假好坏,避免上当受骗。
创意来自受骗后
“兼职就业打假联盟”(以下简称“打假联盟”)的发起人、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大三学生康洁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成立“打假联盟”的创意,来自她们自己受骗的经历。
“打假联盟”的7位成员,都有被中介坑骗的经历。在大一的时候,康洁就试着找兼职。学校里和网上的招聘信息不少,可找过去,对方都是中介,最后没有办法,只能找了一家中介。中介公司的办公室是一间很狭小的屋子,康洁发现里面只有几个工作人员,连营业执照也没看见,但中介费一张口就要150元。“那里的工作人员说他们有很多成功案例,可以提供很多好的工作机会,我相信了他们,就交了钱。之后中介通知我去工作,但介绍的工作单位一直把我推来推去,那时才发觉自己被骗了。”大一时,康洁涉世未深,没敢去要求退款,只能忍气吞声。回到宿舍一问,才知道宿舍里4个人中,就有3个被黑中介骗过。
这次事件对康洁的震动很大,损失了中介费不说,工作也没干成。就在这时候,她了解到,不少同学也有相同的遭遇。
“打假联盟”成员陆洋是康洁的同学,她同样有不愉快的兼职经历。陆洋为了找兼职,曾经去过一家中介公司,中介公司以会费为名,收了80元,给她介绍了一份家教工作。但这份家教工作与陆洋的要求相去甚远,对方家长也不太满意,做了一天就辞掉不做了。“中介公司不肯退费,还说再交30元,可以再找一份工作。我当时担心,没赚到钱又倒贴一笔,就又交了30块钱。等了很久后,才接到中介公司的电话,那时已经忙着期末考试了。除去中介费,自己没赚到什么钱。”因为先前有这样不愉快的经历,陆洋后来找兼职时变得慎重了,打电话会先问是不是中介,打了十几个电话,也只找到一家自称不是中介的单位。可是和班上同学一说,才得知那家公司也是中介。陆洋不禁感慨道:“兼职难找啊,基本上都被中介公司垄断了。”
另一位成员朱鑫是康洁的师妹,与陆洋一样,也吃过中介的亏。共同的不愉快经历,使大家有了共鸣。今年9月初,康洁、陆洋、朱鑫3人商议,成立一个“兼职就业打假联盟”,去揭露打击黑中介。听说她们的这个提议,另外几名有过受骗经历的同学也不约而同地加入进来,于是,打假联盟宣告成立了。
曝光黑中介,让同学们少走些弯路
据了解,现在很多大学生都希望在空余时间找个兼职,一来有收入,二来可以积累工作经验。正是摸准了大学生的这种心理,一些中介打起了学生的主意。“现在充斥在校园和网络上的兼职信息,几乎都被中介垄断了,想自己直接找雇主,根本不可能。”康洁说,不少招聘信息还是黑中介发的假信息,打着高薪、非全职、“某某知名电器”等旗号,骗大学生上钩。交钱不久,对方就消失了,令本来就经济窘迫的同学雪上加霜。
“成立这个联盟,就是为了给黑中介‘曝曝光’,让同学们少走些弯路。”康洁说。目前,“打假联盟”的核心成员是康洁等7人,她们在各大论坛和兼职网站上注册了“GUIDE”这个账号,每个人轮流值班一天,负责核实当天更新的信息的真假:通过打电话核实招聘信息,询问与中介有过合作的同学,来确认中介可信度,有时还会亲自去探访中介门店。
对于核查到的黑中介信息,她们就把其电话号码记入黑名单,一旦在网站上发现这个号码,“GUIDE”就会跟帖评论,供同学们参考。有时,招聘网站上发布的招聘信息不能跟帖或者回复,也没有评论栏,她们就直接向网站举报。网站有时会删掉虚假招聘信息,但也有很多时候置之不理,这让康洁她们很无奈。
在网络之外,她们还会在扬州大学里发放宣传单,告诉同学们找兼职的时候要注意的事项:一、留意中介或应聘单位给出的招聘信息,遇到高薪、不要求学历、工作轻松等信息,就要提高警惕了;二、不介绍单位情况,直接要求交中介费,应聘者要小心了;三、最好在正规的招聘网站应聘,如果招聘单位主动打来电话,要求去上班,应聘者应前去探清单位具体情况,做到知己知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