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创新推进内涵建设 书写高质量发展“科技答卷”

您当前的位置 : 教育 > 安徽校园 > 普通高校   时间:2022-10-17 11:08   收藏   打印

时间:2022-10-17 11:08  

  风华十载砥砺奋进,逐浪扬帆创新潮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是我国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高最快的十年。也是安徽医科大学科技事业跨越发展、多项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的十年,学校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服务贡献成效显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有为,书写了辉煌灿烂的科技事业发展篇章。

  创新活动更有序

  安徽医科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科技方针政策,以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精神为指引,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营造了科技事业创新发展良好生态。

  学校坚持“有组织科研”鲜明导向,打造重大科技工程引领发展。从“四个培育”计划,到创新能力提升“135”工程,再到最新一轮科技工程“四个提升计划”,在科技平台、科技论文、基础和临床结合、学术交流等多维度发挥引领支撑作用,积极促进学校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

  高水平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工作,推动着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的持续产出,实现多项历史性突破。研究成果“全基因组外显子分析发现汗孔角化症、掌跖角化症和少毛症致病基因”入选2012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作为安徽省属高校首次获此殊荣,也是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历史上首次有地方医科大学完成的项目入选。“极体基因组移植阻断遗传性线粒体疾病向子代遗传”入选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合作研究成果“中国脑卒中精准预防策略的转化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20年,在安徽省属高校中首个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度立项数突破百项大关,共116个项目获得资助,这也是安徽医科大学连续第十七年稳居省属高校首位。目前,学校已达到年新增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000余项,近三年年均获得纵向科研经费1.3亿元的研究规模,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占比51%。

  重大原创研究成果先后以合作研究成果、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单位等在《细胞(Cell)》《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等国际学术“四大名刊”的主刊发表。一项项历史性突破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也是对安徽医科大学事业发展成就的高度赞誉。

  2012年以来,安徽医科大学新增建设25个省部委级科技平台,省部委级科技平台建设规模已达41个,形成了多学科、多类型、多层次较为完备的科技平台体系。“护理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获安徽省科技厅批准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实现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零的突破;“配子及生殖道异常研究重点实验室”获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出生人口健康重点实验室”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命资源保存与人工器官工程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工程研究培育中心,实现部委级实验室重大新突破;“炎症免疫性疾病安徽省实验室”获批“一室一中心”安徽省实验室。

  激励政策更科学

  “我在安徽医科大学的发展空间可能更大一些。”2021年2月24日,徐马飞拿到崭新的户口本,正式成为新合肥人,成为享受长三角地区跨省户口网上迁移便民措施的第一人。

  徐马飞2002年从浙江大学本科毕业后,曾在上海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觉得安徽医科大学提供的科研条件和配套都挺好,最终决定留在合肥。在安徽医科大学,他不仅评上了教授,还有了自己的实验室。

  安徽医科大学大力推进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东南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团队“双十计划”、“四个一批”建设计划、“东南博士后工程”,并通过在各层级科技项目申报立项中重视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扶持,组织评奖评优、树立青年科技人才典型等,着力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群体的汇聚建设。十年来,学校1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1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科学奖;494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学校还出台包括国家级项目激励办法、国家级项目申报指导教师制、促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和立项工作办法、促进横向科研项目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办法、科研辅助人员奖励办法等在内的新制度,修订科研业绩计量和奖励办法等,以政策为杠杆,更好地激发安徽医科大学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成果转化更便捷

  “这个项目目前在公司内做得非常顺利,现在的样品已经送到中国食品药品鉴定研究院去做质检报告,这个质检报告可能在12月份会出来,预计明年3月份会进入临床试验。”肝癌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发病隐秘,早诊早治是提高患者生存的关键。经过多年科研攻关,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沈玉先教授团队发现了“基于 MANF作为标记物的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鉴别产品及方法”。

  这项成果从对接到签订协议仅用时三个月,成果的快速转化得益于安徽医科大学去年底出台的一系列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政策措施。学校成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领导组,统筹涉及成果管理、技术转移等事务,领导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与创新创业衔接、科技成果孵化、商业推介和投融资对接等工作,形成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作价投资相融合的统筹协调工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管理人员“不敢转”的问题。

  2020年12月,学校与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合肥德铭电子有限公司举行合作签约仪式,共同打造“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济人转化医学基地”和“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德铭转化医学基地”成为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未来目标之一。时隔仅两月,落户安徽医科大学的全省首个转化医学研究机构——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正式揭牌。安徽医科大学走在“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的大道上,又陆续与亿帆医药、欧普康视、合肥立方制药、安科生物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学校、附属医院和合作企业设立10个转化医学研究基地,组建12支转化医学研究团队。与德铭电子合作开发的“人机协同的智能移动微创腔镜系统”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服务支撑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以校企合作为重点,加强转化平台和团队建设,完善成果转化体系;以显著成效为目标,加强成果转化实力,培育产出一批标志性转化成果。2020年以来,安徽医科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入突破和快速发展期,2020年横向科研经费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33亿,较2019年度增长0.82亿元,增长率达160%。

  学校还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科研经费管理和服务,修订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明确了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的科研经费使用审批机制,开展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简化财务报销流程和手续,全方位解决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刚性偏大、经费拨付机制不完善、间接费用比例偏低、经费报销难等问题,实现服务成效最大化。

  协同创新更广泛

  紧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安徽医科大学积极融入安徽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决策部署,开展广泛学术交流与合作,强化与合肥综合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实质合作,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健康大数据与群体医学研究所和医工融合创新研究中心建设。

  强化校内协同,构建“学科-平台-人才-科技”一体化的工作大格局,实施附属医院科研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发挥校内专家资源优势,通过派驻挂职科技副院长、组建科研能力和实验方法培训专家团队等举措,促进附属医院科研能力的快速提升。

  学校入选安徽省首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完善科技发展目标综合考评体系,强化科研育人与成果转化评价;完善成果转化绩效导向的人才评价制度,推进成果转化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坚持分类评价,根据不同工作任务及岗位类别,建立各有侧重的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

  围绕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科教协同和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学术诚信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繁荣校园学术文化生活等六个方面,构建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实现科研育人成效最大化。(程凡 程焱)

相关新闻
  • 校园
  • 职场
  • 考试
  • 专题
合肥市翡翠学校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

宿松县高岭乡中心小学开展预防溺水系列...

安徽举办高校毕业生“暖心帮扶”专场招聘会

花钱买工作?警惕求职中介“付费内推”陷阱

合肥市委组织部温馨提示:及时打印准考证 提前熟悉考点信息

安徽省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成绩发布

2023高招直通车系列访谈

在皖高校助力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安徽新媒体集团旗下各媒体稿件和图片,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如中安在线、中安在线教育等。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转载的稿件或图片若涉及您的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妥善处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图说教育

中安在线(中安教育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