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指引矢志不移的坚定探索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新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安农人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再次赋予了大别山道路的时代活力。学校紧紧抓住人才和科技这两个支撑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全面推进校内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学校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大别山道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2012年2月,学校与团省委、荃银高科种业联合组建“安徽农业大学‘现代青年农场主’荃银创新创业试验班”,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试验班打破常规,实行“3-3-2+2”分段培养模式,探索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全新路径,三方协力合作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满足农业集约化、适度规模化,服务农业一线,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创新创业人才。第一届试验班成立了6支创业项目团队,成功申请了国家大创课题5项、“科大讯飞”项目2项,兴农杯获奖作品4项。
这种模式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认可,时任省委书记张宝顺亲自来校调研该项工作,认为“试验班符合社会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代表了新时期安农教育改革的方向,创新了教育发展模式,是我省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
改革不止步。面对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重大机遇,学校积极探索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科研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广大师生员工服务“三农”、奉献“三农”的热情。
2012年4月,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我校成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作为全国首批获准成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10所高校之一,安农人抢抓机遇,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的方法、途径与体制机制,学校在全省组建8个综合试验站、5个特色产业试验站,组建了远程培训、远程互动咨询服务系统、精准施肥、耕地质量监测预警服务平台,形成了覆盖全省、面向“三农”“嵌入式”的服务体系。学校再次携手金寨县,构建了“一站一盟一中心”的新型农业推广服务平台,探索了“1+1+N”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开启了“大学农业推广模式”的新探索。
2014年12月,学校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共建了“农业推广与经济发展联合研究院”,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共同研讨农业推广的新模式,这也是我国首个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合作研究机构。
全方位融合,全过程协同,从合作发展向“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转变,一种“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办学模式,在安农人的坚定探索中渐渐明晰……
2014年9月,学校在第六次党代会上提出,要拓展“大别山道路”,深化三大改革,实施九项计划,走特色发展之路、创新发展之路、内涵发展之路。“大别山道路”作为学校办学育人的发展战略,写进了党代会报告。学校明确提出:要显著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科学技术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度、社会服务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把“大别山道路”开辟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这,为学校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30年艰苦创业,30年无私奉献;
30年改革创新,30年与时俱进。
30年来,一批又一批安农人前赴后继、接力前行,用青春和汗水,创造了富民兴农、育人兴校的累累硕果。“大别山道路”的旗帜高高飘扬在江淮大地,迸发出耀眼的时代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