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激发富民兴校的强大力量
发展的道路总是充满艰辛与曲折。20世纪末,面对农业高校招生难、就业难的现实压力,面对“去农化”“综合化”的思潮,安农向何处走?
源于一种责任与担当,源于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源于一种理性的思考与抉择,安农人在总结“大别山道路”的实践成果和经验后,得出一个结论: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高等农业院校不是夕阳学校。
为此,学校鲜明提出:要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理念不动摇,唱响“农字”牌、做好“三农”事,沿着“大别山道路”奋勇前行。2004年校第四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高层次农业人才培养基地、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基地、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基地”的办学定位。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学校整体设计了坚持走“大别山道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案,安农人再次站在服务“三农”的最前沿,一条扶贫的道路,在安农人的思变与坚守中,萌发出新的绿芽。
大力实施“四项工程”——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大别山道路”拓展工程,农民素质教育工程,农村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工程。深入推进“五个对接”——学校与地方政府对接,学院与市县职能部门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团队与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对接,专家与企业和项目对接。
学校探索出一种从“单兵作战”向整体协同攻关、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的全新模式,极大提升了服务的效果和水平。
2000年5月30日,我校与霍山县人民政府签订校县合作协议。以此为开端,淮南、亳州、淮北、宿州、绩溪、宁国、舒城……几年的时间,学校先后与全省46县(市、区)签订了产学研合作战略协议,与720多家省级、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67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围绕粮食安全、畜牧业发展、区域治理等农业产业发展重大战略行动,组织团队,联合攻关,为安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就是安农人的责任与担当——
2005年,“退而不休”的胡承霖教授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实现安徽小麦5年增产50亿斤”的高产攻关方案,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十年来,以胡承霖为首的小麦高产攻关团队,推动安徽小麦增产600多亿斤,创造了小麦高产攻关的“安徽模式”。
宛晓春教授、夏涛教授带领的茶产业团队,向省政府提出“茶产业振兴计划”,围绕茶与健康、质量安全体系和安徽茶产业振兴行动,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该团队研制的茶叶清洁化加工生产线,先后取得13项科技创新成果,直接经济效益达2.1亿元。
程备久教授带领的玉米产业团队,围绕“玉米提升计划”,攻克了新品种选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深加工技术等制约我省玉米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累计实现经济效益9.2亿元。
耿照玉团队培育出国家级新品种3个,省级新品系5个,培育新品种推广率达30%;朱世东团队推动岳西县高山蔬菜产业快速发展,2008年该县种植茭白4.3万多亩,产值达1.5亿元;马友华团队建成了我省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网上测土配方施肥系统……
张正竹、李尚庆、李福宝、余林生、万全、於忠祥……一个团队支撑一个产业,一个教授致富一方经济。江淮大地处处镌刻着安农人探索科学技术的艰辛历程,记录着安农人致力服务“三农”的坚实脚印。
国家的需求在哪里,安农的目标就在哪里;农民的需求在何地,安农人的脚印就踏到何地。面对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新需要,安农人深知,作为农业大学,不仅要有支撑“三农”发展的科研成果,更要培养一大批从事“三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安农的学生,不仅要懂农爱农,更要事农务农;不仅要有服务“三农”的意识,更要有服务“三农”的能力。学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提高“农技”,结合生产培养“农趣”,设立基金激励“农志”。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地头,感受“知识就是力量”,增强对“三农”事业的情怀。依托200多个实习实训基地,开辟大学生创业“试验田”,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据统计,学校每年有近60%的毕业生在基层创业就业,涌现出了时全、刘坤、王效龙、孔小藤、贾长敬、叶鹏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他们在农村广阔田野传播着科技兴农之火。
学校以“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抓手,培养了一大批“乡土人才”,有力地支撑了安徽新农村的建设。2007年6月,在学校多方努力下,由省委组织部牵头、我校承办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在泾县开班,这是继“金寨大专班”后,学校探索为农村培养“用得上、干得好”的“乡土人才”又一创举。8年来,“村大工程”为全省各地培养8500多名“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大学生”。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30年来培训学员300多万人次。
一个立足“三农”需求、支撑“三农”发展的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在江淮大地悄然而起。
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安农人吹响了服务“三农”的集结号,以“合作、发展”为主题的大别山道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战场,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