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就听说过安农大有位“农民教授”张良富老师,并打听了不少他在科技扶贫和技术推广等工作中的事迹,本想去拜访这位在经济林方面知名的专家,几次都因为他应全省各地农民的邀请,到农村进行技术指导而未能谋面。今年暑假期间,终于在他的教研室里实现了我们的心愿。
初见张良富,花白的头发,瘦削的脸庞,单薄的身躯在肥大的老头衫里显得更加羸弱。乍一见我便想起著名的文化泰斗季羡林,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在北大校园被大学生误以为是校工的故事。张良富在大学生的眼睛里也概莫能外。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看起来“弱不禁风”的专家,二十几年来始终坚持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和农民家中开展技术指导,培训、推广,足迹遍及我省江淮大地,特别是一些适合栽种经济林,果木的山山岭岭,更是洒遍了他的汗水。
“生产实践告诉我,农业技术就是树上的花果,就是农民的收人”
毕业于南京大学的张良富,一出校门便赶上了那场“十年动乱”。分配在教育部工作的他,在巨大的“红流”中下放到中央教育部在安徽凤阳办的干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锻炼,1971年底开始重新分配,由于在大学学习果树专业,当时安农正下迁凤阳办学,他便成了安农的一员。1972年元月,他来到安农滁县分院果树教研室任教。
安农刚下迁农村办学时,其条件的艰苦可想而知,在滁县沙河集第一次登上讲台的他,没有教材成为授课的第一道难关。虽然,大学里学的是果树专业,但对实践和生产并不熟悉的张良富开始为难了。为了自编自印教材,满足教学的需要,“红色”出身的他大胆地向组织提出,要深入生产实践,一是总结生产经验,二是开展技术指导。就这样。张良富迈出了二十几年来理论与实践、技术与生产、知识分子与农民相结合的第一步。
起初,张良富来到了皖南山区,这里的香榧、山核桃等生产,主要是农民贴补家用的额外收入,没有形成地方产业,当地老百姓也不重视,开展技术指导难度大。于是,生产实践教会他必须选择特产、名产的经济林作为技术指导的突破口。板栗在我省是特产也是名产。1974年,他只身来到了板栗生产大县——舒城县。在远离县城几十里地的小山村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山坡上都长满了枝叶茂盛的板栗树,低矮的茅草房在树荫下显得疲惫和衰落。张良富看到满眼皆栗树,但农民生活却十分困苦。他向群众和生产队长了解产量、病虫害情况,还爬上了几米高的栗树察看生长情况,他发现了栗不挂果的原因——板栗实生树太多,必须组织群众嫁接、剪枝。但是,在当时愚昧落后的小山村,要把繁叶满天的枝条剪断,群众无论如何是不会答应的。张良富只好采取嫁接的技术措簏,剪去一根枝子接上一根枝子,让农民吃下“定心丸”。为了培育接穗品种圃,提供嫁接用接穗,他在舒城农村一干就是四年。此时,从理论来到实践的张良富,面对郁郁葱葱的山山岭岭,他像一只出笼的鸟儿,自由地在大自然中飞翔。在前后4年的凋查、研究、技术指导中,他先后为当地筛选定名了24个品种。受益后的农民,对他尊敬有加,视他为亲人,但他每次住宿农民家里,还坚持支付伙食费,不愿给他们增加些许负担。与此同时,他把在实践中积累的技术研究经验,编进教材,在教学中深受学生们的称赞。
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因为生产技术的改进,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张良富看着那些开满山野的栗树花,挂满篷子的板栗枝,他坚定了一个信念:农业技术就是树上的花果,就是农民的收入。今后在教学之余,要把自己的知识、技术播进江准大地的山山岭岭。
“哪里的农民需要我,我就愿意出现在哪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各地仿佛一夜之间苏醒了,人们激情澎湃地投入到了经济建没的大潮中。这时的张良富老师更是满腔热情,他走南闯北,继续为生产第一线和一些个体承包户开展技术指导、调研工作。
经过改革开放最初几年实践,我省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经济开发要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要从零星小规模经济开发向规模连片的区域性支柱产业转变;从资金投入向科技、人才、政策、资金项目综合配套投入的转变。加之国家有关部门针对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实际,提出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商品经济的指导思想。安徽农业大学作为我省唯一的一所高等农业院校,积极响应号召,率先选择英雄的故乡——金寨县作为智力扶贫对象。
为了发挥农业院校在扶贫中的人才、技术、信息优势,1 985年,学校与金寨县政府联合创办了“安农金寨大专班”,开辟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与县政府联合办学的先河。张良富受学校委派,承担了首期金寨大专班经济林专业的授课任务。来自金寨不同山村的学员们,为张良富认识金寨、了解金寨,开展技术扶贫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他每次到金寨授课。学员们总瞅空用争着请他到家乡帮助技术指导,他不得不“轮流出击”。可以说,金寨县的每个山岭都印有他的足迹,洒有他的汗水。
提起张良富到金寨开展技术指导,不能不提金寨板栗。板栗,如今已被金寨人视为山中“人参果”,是县五大支柱产业之一,然而当年却是满山野生无人问,养在深闺人未识。受金寨县林业局的邀请,张良富爬山涉水来到崇山峻岭中的外岭村。当地人这样形象地描述这个地方:“三山夹两沟,黑水(苦菜水)顺河流,苦菜做主粮,辣椒当猪油。”这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山村,人均收入还不足150元,山上零星的板栗树与灌木争夺生长空间,祖祖辈辈没有人想起靠山野里长着的栗树改善生活。面对眼前的一切,作为知识分子的张良富内心颤栗着,他暗下誓言,一定要采取技术措施,改野生为家种,让农民从栗树上真正得利,否则绝不下山。顾不上旅途困顿和身体虚弱的他,带着贫穷的山民,走进了大山深处,爬上了一棵棵栗树,手把手教农民如何修剪、施肥、防治病虫害,并利用夜间举办技术培训班,赠送自编技术资料。经过春来暑往的劳作,外岭村的板栗生产出现了奇迹,当年便产板栗4.5万公斤,收入10多万元。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一举成为闻名遐迩的小康村。金寨县的领导从外岭村的巨变上,看到了“金寨优势在山,希望在林业”的出路,于是板栗生产的热潮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涌动着。如今金寨已成为全国重点板栗县之一,受到国家有关领导人的称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