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吉在台湾寄信
将某一刻的心情封印在一封信上,让邮递员将它从邮筒里取出、加盖邮戳,通过各种交通工具送达目的地,最后送至收信人的手里。整个过程,如果是从台湾到广州,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但在广美女生阿吉看来,这恰恰正是邮寄和社交媒体的区别。社交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与世界隔的似乎只是一个发送键,而她却偏偏选择了以“邮寄明信片”的方式,用故事去交换故事。
“分享故事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每个人对旅行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有些人在路上的状态是在思考的,他们似乎是去寻找答案,有些人去到另一个地方则只是为了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阿吉就属于后一种。
阿吉名叫袁吉如,是广州美术学院的在校生,攻读新媒介艺术设计专业的互动设计方向。上大学之前,阿吉就去过上海,大一时就基本把广东转遍了,这两年去过贵州省、福建省以及南昌、婺源、澳门、香港、长沙、张家界等城市。她很乐于将旅游的快乐分享给其他人。
暑假前夕,阿吉发起了“邮寄台湾”活动——将她台湾之行每天的故事写在明信片上从台湾寄出,收信人也要把TA的故事通过明信片分享给阿吉,近况或者旧事都可以。这个以明信片作为中介的、关于“用我的故事换你的故事”的活动,收到了60多份报名申请,由于旅行时间有限,阿吉最后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了14名参与者。
谈到发起这项活动的初衷,阿吉说,她大二第一次一个人去旅游,因为看过不少女生独自旅游发生意外的报道,所以一开始很担心安全问题。但在路途中她遇到了很多也是一个人去旅游的女生,听她们讲述各自的故事,不禁暗叹精彩,回来后便将这些故事分享给朋友。那个时候的阿吉就觉得,和别人分享故事真是一件令人有意思的事情,既是记录也是交流。
“邮寄”台湾:被交换回来的故事
阿吉的台湾之旅,经历了台北、平溪、九份、花莲县、台东县、垦丁、高雄、南投县、台中,在旅途中她将每天的故事写在明信片上,然后在不同的城市寄出。旅途的最后一天,她又回到了台北,那时已绕台湾一圈,和的士司机聊天,他说台湾风景美,但是最美的还是人。“确实是。我们路上的人都是很热情,像我们骑行的时候路旁经过的车辆会对你说声加油,给你鼓励。到了旅店的时候因为挺晚的,老板娘一直在客厅等我们,说刚想打电话问问我们怎么还没到什么的,还有好多小事。”说起这次的台湾之行,她滔滔不绝。
转眼暑假过去了,那些在台湾寄出的明信片真的成功“交换”到了新的故事,陆续又“回到”了阿吉手中。有人在信上向她讲述自己也想去看看世界的心情,但也有人说自己由于生活的局限无法追求梦想的苦恼。最让阿吉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位女生向她介绍她的旅游故事,那位女生还附带了一封信。“我很开心大家和我分享,她也是一个人去旅游,我之前也是,相信她收获很多。我认识一些会独自去旅游的女生,我觉得她们都很独立,一个人去旅游遇到事情有时会挺寂寞挺无助的,但一定会认识好多人,其实会蛮享受这个过程的。那个女生是纯绘画专业的,见识得多会对创作很有帮助,知道她在旅游中还认识了男朋友,真替她开心。”
寄明信片是表达友谊
广州日报:你所向往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阿吉:因为感觉有很多人工作都不快乐,所以我羡慕比较自由的生活状态,羡慕那些可以用自己想做的事情来养活自己的人。我觉得自己现在的学的专业就是我想要做的,比如说我现在在做一些app的设计,本身也是我所喜欢的,所以感觉乐在其中吧。
广州日报:一个女生去旅行,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阿吉:尽量选择人多的地方去,晚上就待在旅店不要出门;路上遇到热情搭讪特别是男的,可以聊天,但别同路走。可以选择住青年旅舍,会遇到好多同路旅游的人,可以一起旅游。女生一个人就不要住混住间,住女生间。注意这些,就没太大问题的。
广州日报:听陌生人讲故事和平时和朋友聊天,两者会分别给人什么感觉?
阿吉:和陌生人聊天,我会比较喜欢听他们在讲。和朋友在聊天我会比较喜欢自己讲。在不太熟悉的人面前我是个比较安静的人,熟了以后就疯了。
广州日报:你觉得明信片这种定向分享和发微博朋友圈这种大范围分享有什么不同?
阿吉:旅途中邮寄明信片给朋友除了是一个旅游纪念品外,也是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友谊;邮寄给自己的话,就是对旅游回忆的收藏。朋友圈是自我表达、炫耀的地方。我觉得两者差别很明显。(记者 黄岚 实习生 林春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