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校站队
2011,国内高校能否迈进“分层次”招考的大门
和全国的应届考生一样,排名年级上游的江苏高三考生靳雨婕(化名),向往大学里的学术氛围和自由气息。在她最喜欢的学校,她可以求知,可以谈恋爱不被老师骂,可以一觉睡到很晚。
于是,当今年自主招生联考的消息传到她所在的班里,全班沸腾。每个人都像忘了复习,热烈点评着“华约”“北约”“卓越”结盟的大学,那股劲似乎不亚于挑选对象。
但是当“靳雨婕”们着手报名联考,自主招生复杂而苛刻的申请过程却让他们纷纷清醒,想被心目中的大学录取,远比他们梦中畅想的要复杂……
结盟,大势所趋?
1月末,正当中国高校对优质学生的“捕猎”迅速升温,哈尔滨工业大学招生办主任曲铁军却在组织几十名教师和同学埋头做一件事:往32000个信封里装发票。
这些印着“200元”统一考试费的凭证将从哈尔滨发至首次参与“卓越人才培养合作”自主招生联考(以下简称“卓越”)的9所高校、25个考区,再转发到考生手中,整个过程不能出错。单是通过审核获得哈工大初试资格的考生,就从去年的4000人增加到今年的5000人;而参与联盟9所学校初试考生的总数则达3.2万人,规模前所未有。
哈工大负责“卓越”高校联考的开支,工作琐碎,方法也有些很原始。曲铁军坦言,联考给他很大压力。“自从有了(联考)这工作,就没怎么轻松过。”这位招生办主任说。
与他相似,许多高校人士在面对2011年自主招生的激烈场面时,也感到应接不暇。
2003年,教育部开始在全国推行自主招生,结束了此前全国各地的高校都只能在每年同一时间进行招生考试的历史。应届高中毕业生可以通过申请与评定,提前确定意向高校的录取名额,并在最终录取时得到最高20分的降分优惠 。
因为略微触动了“一考定终身”的制度,此举一度被誉为“我国高招制度的破冰之举”,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也很快从最初的22所增加到2010年的80所。不过,自主招生考试渐渐成为另一项负担,为了争取考上心仪的高校,准备高考之余,许多高三学生还要另外准备各种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
自主招生却有愈演愈烈之势,从2009年起,北大开始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少部分高校也开始小规模的联考。直至2010年,终于演变成全国高校大规模地联盟,形成了三大一小四座阵营。其中,单是以清华为首的“华约”和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北约”,便集中了大陆地区传统实力较强的19所高校,以及去年世界排名第21位的香港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