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朱清时在为如何走出高等教育改革迷局而不懈努力时,高中校长们也在思考基础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昨日新安晚报推出的《朱清时之困》引发各界强烈关注,一些教育界人士也在反思教育改革本身。虽然对于南科大的未来他们充满着不确定,却期待从朱清时的探索中找到“灵感”,期待一场新的教育理念变革席卷高中阶段。
教育需要“朱清时精神”
“中国需要一种‘朱清时精神’,一位退休的老人,执着于自己的理想,这本身就是件让人敬佩的事情。一个学校的成败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已经在当前‘一池秋水’的体制中激起了涟漪。”虽然言辞间对于南科大的未来不无担忧,但是合肥一中校长陈栋对其在现行体制下寻求突破的举动依然表示支持。
陈栋认为,南科大之举不仅会影响高等教育的招生自主,慢慢地还会推动自主招生权下放至高中阶段,打破高中阶段“千校一面”的局面。
“事实上从这几年来各大高校联合招生、推荐招生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开始试图招生自主,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陈栋表示,在审批制度下,大学变得有些僵化,办学形式也没有太多创意,南科大的出现将是对体制内学校的一次触动,高校实际上都在寻求一种自主权,而未来这种自主权还可能下放到高中,现在一些地方已经提出办特色高中的理念,这个特色可以是艺术、体育,也可以是书法、诗歌,而不再所有学校只奔“高考”一个主题,不再“千校一面”。
师资决定南科大成败
站在高中校长的角度,对于南科大体制外招生的冒险之举,陈栋依然持“保守”态度。他表示,“审批制”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审批制度,所有地方都来办学校,没有统一的文凭认定,那就会一片混乱,毕竟不是所有的校长都能达到朱清时的高度。但是审批要审在点子上,既要有效率又要有质量。
没有学历认可的南科大未来办学将面临着三个难题——一是可能招不到学生,二是可能招不到好的学生,三是财力上未必能支持办校。“如何吸引学生来,我觉得核心在于南科大要有一批很有影响力的教师。”对于南科大如何吸引生源,陈栋认为新型的专业设置与优质的师资是最主要的,专业要有自己的独特性,做现代科学和前沿科学,而不是其它名校已经在全国拔尖的传统项目。独特的招生方式和雄厚的经济基础一方面有利于选拔自己所需要的生源,同时也能支持南科大和朱清时走过最初受争议的几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