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2011年的考研硝烟尚未尘埃落定,2012年的考研战火又熊熊燃起。在寒冷的冬日里,学子们在教室里埋头苦读。那份执着的精神的确让人敬慕。但如果我们回想一下近几年来的考研状况,在的学生考研较之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某些方面还呈现出病态的动向。
一、大四课堂人去楼空
“大一放松,大二打工,大三租房,大四求生。”这是当下在大学校园里流行的顺口溜。这些“逃离”课堂的大四学生去了哪?除了奔赴招聘会和实习单位,越来越多的大四学生选择了呆在自习室里埋头苦读。可以说,日渐庞大的“考研族”让处于激烈竞争中的学生提前备战,有些学生甚至提前两年就开始做考研准备。
在“忙着考研”、 “忙着找工作”这些听起来似乎很合情理的理由下,许多高校的大四课堂出现“空城现象”。旷课学生达三分之一。“我从大三就开始准备了,现在整天忙着复习英语和数学,没时间也没心思去上课。”一位大四学生这样说。
也许有人说考研者可以海阔天空,可以一马平川,但是不是拒绝了课堂便真正的是丢砖拣玉,我看未必如此!但就考研的结果,便可知一二。以政治为例,如果不上邓小平理论、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课程,仅凭那点知识储备及认知水平,莫说考研,怕连毕业都成问题了。
二、名校名校非你不要
这种病态考研的迹象有两种:一是要考就考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否则不去;二是无论何校必定要考上,哪怕完全牺牲自己的择业资本及本科专业。
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能够进入名校学习是无上光荣和自豪的事情。许多考生考研也是出于“名校情结”。但是名校真的就意味着最好吗?
在拥有众多全球名校的美国,哈佛无疑是其中耀眼的掌上明珠。但据调查,哈佛的物理系并不强,甚至不能跻身全美前十,远不如麻省、斯坦福等其他名校。由此可见,即使像哈佛这样的院校,也不可能处处都强。
有不少人认为名校的硕士,找工作等于加上了双保险,但不能忽视一个现实: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未能找到工作的人仍有少数,而一些大专院校的学生却找到了令人羡慕的好工作,这一点是不是值得一心只想进名校的考生深思呢?
|